二月二清晨,重庆磁器口的龙抄手刚冒起热气,南海舰队的演训场早把“龙抬头”过成了“战场节奏”——当普通人在晒剃头、吃龙食的热闹时,军舰的汽笛、战机的轰鸣、气垫艇的浪声,已经把“实战”两个字,砸进了每一寸海疆。
远在太平洋某海域的遵义舰编队里,补给管刚收进舱门,“武器实射”的警报就炸了。雷达屏幕上的靶标光点越靠越近,主炮班长陈刚的手指扣在发射钮上,直到耳机里传来“目标锁定”的提示,他果断按下按钮——没有预演脚本,没有“3、2、1”的倒计时,补给刚结束就打,这才是“远域训练”该有的样子:敌人不会等你“准备好”。
天上的“战鹰”更燃。某机场的雾霭还裹着停机坪,第一架歼-16就“咬”着油门冲了出去,机翼下的导弹挂架泛着冷光。飞行员张磊盯着舷窗外的云层,头盔里的通信器传来指令:“保持低空突防,模拟规避敌方雷达。”——所谓“砺刃”,从来不是在晴天里练编队,而是在雾里、夜里,练出“不管天有多黑,都能扎进敌人防线”的本事。
海边的“野马”气垫艇像匹“小钢炮”。浪头拍着艇身,操作员王浩的手掌磨得发红,这次练的是“上下驻泊平台”:艇头刚碰到平台边缘,他猛地拉舵,缆绳“唰”地甩过去,身后的战士们扛着模拟装备就冲。教员喊:“刚才横摇超了5度,再来!”——这群二十岁的小伙子,把“精练”两个字,揉进了每一次转舵、每一次抛缆里,没有“差不多”,只有“必须行”。
最见真章的是“敌情”联动。舰艇刚离港,“敌潜艇来袭”的警报就响了。声呐兵李娜的耳机里全是“滋滋”的杂音,她手指翻飞,很快锁定了“敌方位置”;舰长的命令刚传下去,反潜直升机就“呼”地飞了起来,鱼雷发射管的舱门缓缓打开——没有“等一等”,只有“同步动”,从雷达兵到炮手,从飞行员到气垫艇操作员,整个编队像台精密机器,把“联动”刻进了每一秒。
等到夕阳把南海染成金色,多型舰艇的实弹演练还在继续。导弹拖着尾焰划过天空,靶标在海面炸开浪花,甲板上的战士们擦着汗笑:“这比去年的演练狠多了——毕竟‘如果战斗今夜打响’,我们得拿得出‘今夜就能赢’的底气。”
二月二的晚上,朋友圈里还在晒“龙抬头”的照片,南海舰队的演训日志里,已经记满了“实战化课目完成率100%”。对军人来说,最硬核的“龙抬头”,从来不是抬起头讨彩头,而是埋下头,把每一次训练都变成“向战场看齐”的脚步——毕竟,保卫海疆的底气,从来不是来自口号,而是来自“每一课都贴着实战走”的扎实。
就像战士们说的:“别人的二月二是‘龙抬头’,我们的二月二是‘龙出鞘’——剑磨快了,才能护好身后的万家灯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