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日本农林水产省刚公布的新米交易数据,把不少日本人的“餐桌焦虑”又勾了起来——2025年10月产的全品种新米,平均每60公斤糙米的交易价定在37058日元,比9月涨了163日元,直接刷新了历史最高纪录。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上个月刚接受米价涨了,这个月直接‘跳级’,家里的米缸要‘省着用’了。”
其实这波涨价不是“横空出世”。我2024年夏天跑农业口的时候,就见过北海道稻农蹲在裂成龟纹的田埂上叹气——那年的极端高温把水稻“烤”得抽不出穗,全国大米产量比常年少了近10%。从那时候起,米价就像被拧开的水龙头,每月都漏点“涨”,直到这次新米上市,彻底冲顶。
“去年同期买10公斤大米只要4500日元,现在得花6500日元,相当于少买三盒鸡蛋。”东京的家庭主妇美咲女士翻着购物小票跟我算账,她本来每周要给孩子做两次寿喜烧配米饭,现在改成每月一次,“肉可以少买,米饭不能省,只能自己抠点零花钱出来补”。京都开居酒屋的老板木村更头疼:“进货价涨了30%,要是提菜品价,老顾客肯定跑,只能先把利润砍一半扛着。”
但也有人看出了“涨价背后的链条”。日本农业政策研究所的山田研究员说,除了歉收,能源涨价推高的运输、加工成本,还有日元贬值导致的进口饲料涨价(不少稻农会用进口饲料喂家畜,间接推高种植成本),都是“隐形推手”。“大米是日本食品链的‘基石’,接下来酱油、米果这些衍生品可能也会跟着涨,连锁反应才刚开始。”
不过大阪做粮油批发的老周倒挺冷静:“日本大米本来就走‘高品质路线’,这次涨价是供需失衡的正常反应——去年产量少,今年新米上市量不够,价格自然往上冲。等明年气候正常了,产量上来,肯定会回落。”他从仓库里搬出自家卖的新米给我看,“你看这米粒,颗粒饱满,香味足,贵有贵的道理,但普通家庭其实可以买‘中等级’的米,性价比更高”。
说到底,主食价格从来都是“民生温度计”。当我们盯着“历史新高”的数字时,更该看见的是——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冲击,已经从“偶然事件”变成了“常见问题”。就像北海道的稻农说的:“以前十年遇一次高温,现在年年有,要是不赶紧改种耐温品种,明年可能还是要歉收。”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吃得起热米饭”是最实在的幸福;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稳得住米价”,才是稳得住民心的底气。这次日本新米价创新高,与其说“意外”,不如说“提醒”——我们的“饭碗安全”,得从“应对极端天气”开始,早做打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