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晚,学校的通报来得不算晚:成立工作专班调查,会依法依规处理。可更让人堵得慌的,是校领导那句“为了学生食品安全”的解释——关心孩子的胃没错,但“管不了流动商贩就管学生”的逻辑,怎么听都像“柿子挑软的捏”。
工作人员有啥权力收人家的家门钥匙?真要是钥匙丢了、女生晚上回家遇着危险,谁能担得起这个责任?就算校外食物有风险,那也是食药监局的活儿,轮不着学校“越俎代庖”。学校的牌子上写着“教书育人”,不是“市场执法”——用“没收私人物品”的方式“管学生”,管的是“规矩”,伤的是“人心”。
这不是第一回看到类似的“管控闹剧”了:海南中学保安把学生外卖扔花坛,理由是“为你好”;辽宁某大学食堂人员抢外卖要“扔掉”,说“怕你吃坏肚子”;9月四川某高校保安直接把外卖丢进垃圾箱,还是那句“为了安全”。可这些“硬邦邦”的操作,除了让学生偷偷骂“教条”,让家长偷偷找“关系”,真的能挡住“校外美食”的诱惑吗?
学生为啥要绕着校门买淀粉肠?说不定是食堂的包子凉得快,咬开是硬邦邦的面;说不定是窗口的菜翻来覆去就那几样,比开水还没味儿。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不是“堵截”——要是把“改善食堂”的力气,都花在“防外卖”“抢钥匙”上,那才是真的“忘了初心”。
一根淀粉肠,照出的是有些学校的“管理焦虑”:怕出食品安全事故,怕担责任,所以干脆“一刀切”;可忘了“教育”从来不是“管得住”,是“想得通”。要让学生不吃路边摊,不如把食堂的菜炒得香点儿、花样多点儿;要让学生懂安全,不如开堂“食品安全课”,告诉他们“哪些东西不能吃”,而不是“吃了就要受惩罚”。
大同的风还在吹,可学生心里的疙瘩,得用“温度”才能解开。希望这次的调查,能不止于“处理某个人”——更要问问学校的食堂:“能不能让学生愿意多吃两顿?”问问管理的方式:“能不能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
教育的初心,从来不是“让学生听话”,是“让学生感受到被爱”。别让一根淀粉肠,寒了学生对“学校”的期待;别让“管”的执念,丢了“育”的本心。毕竟,好的教育,从来都是“暖”出来的,不是“逼”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