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一份政府内部文件,把“欧洲军备”的话题又推上了风口——据《政治报》披露,德国正计划砸下3770亿欧元,给联邦国防军来一场“全领域升级”。这笔钱要花在哪里?陆、海、空、太空甚至网络部队都要覆盖:莱茵金属的坦克、防空系统要占大头,迪尔防务的IRIS-T红外导弹是重点,还要买美国的F-35战斗机和“战斧”巡航导弹,连太空都要建军事通信低轨卫星网络——更直白点说,一半资金都留给了德国本土军火商,相当于把“强军”和“养本土产业”绑在了一起。
其实这不是德国第一次“加码国防”。2022年俄乌冲突后,德国就掏出1000亿欧元国防基金,如今更是修改预算规则,允许国防开支在基金外长期投入——摆明了要把“强军”做成“长期工程”。德国默茨今年5月的演讲说得更直接:要把联邦国防军打造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还把2029年定为“具备作战能力”的最后期限。理由嘛,还是那套“俄罗斯威胁论”,但俄罗斯方面直接回了句“无稽之谈”,说这就是西方涨军费的“借口”。
而德国的“强军”,也不只是“关起门来搞装备”。作为乌克兰第二大武器供应国,之前乌克兰对库尔斯克的未遂进攻,用的正是德国给的“豹”式坦克——等于把新装备的“实战测试”,直接放到了俄乌战场上。
可问题来了:德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扛得住这笔“超级军费”吗?经济学家早就给德国经济贴了“严峻衰退”的标签:增长停滞、工业实力下滑,不少企业都在喊“日子难过”。这时候砸3770亿搞军备,国内的争议声自然不小——有人说“欧洲安全得靠德国挑大梁”,也有人骂“放着民生不管砸钱买武器,这是捡芝麻丢西瓜”。
更有意思的是,德国的“强军目标”和“现实矛盾”就摆在这里:一边是默茨“要当欧洲常规军力天花板”的誓言,一边是普通人“钱包变薄”的抱怨;一边用“俄罗斯威胁”当理由,一边被俄罗斯斥为“找借口”。就连这份计划,至今还得等议会预算委员会批准——毕竟,要平衡“安全需求”和“经济压力”,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说到底,德国的这笔“军费大单”,既是对欧洲安全格局的回应,也是对自身治理能力的考验。要做“军事强国”或许不难,但要让民众相信“砸钱扩军”比“搞活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才是德国政府最该解决的“核心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