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氏
姓氏:戚
拼音:qī
浏览量:348
更新时间:2025-08-20
戚姓分布地区
据《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东海郡:秦代设置,汉代沿用。秦汉东海郡治郯(今山东省郯城北一带),秦汉之际曾称郯郡(汉现今山东省郑城县)。东晋侨置于海虞县(今江苏省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镇江)。隋唐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今江苏省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戚姓历史来源
「戚」源出
一;戚(Q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姬姓,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姓谱》、《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戚姓源于姬姓孙氏,起源于春秋时期,戚姓的始祖是卫国大夫孙林父。春秋时卫武公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因此,戚姓的姓源只有一个,即孙氏的戚邑。后卫国灭亡,戚姓族人逃往东海,形成望族。
得姓始祖
孙林父。追溯起来,戚姓应该是一个具有3000年历史的古老姓氏。在中国人口当中,当今姓“戚”的人口不多。但是,这个少数姓氏却在明朝出现了一个鼎鼎大名的抗倭大将戚继光。戚姓是发源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姓氏,关于戚姓的来源,据《万姓统谱》上有这样的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由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戚姓是源自春秋时代的卫国,以封地为姓,后来,成为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东海的望族。另有一说是卫大夫孙林父当初被封的采邑“戚”地并不在山东境内,而是在河南省。在《春秋》一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公孙敖会晋侯于戚。”书中并附注说:“戚,卫邑。”这个地方是后来中国戚姓的发源地。现在河南省濮阳县还保存着古戚城的遗址。故戚氏后人奉孙林父为戚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二百二十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十四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人口约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公元前205年,楚汉相争,彭城(徐州)一战,刘邦战败,西逃至定陶,夜宿戚家寨(在戚姬庙东,今无)戚员外家。戚员外把其女儿戚姬许配给他。戚姬后来生有一子名如意。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在定陶称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接戚姬及其子入宫。如意10岁时,封为赵王。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为皇太后,大权独揽。她下令将戚姬做成“人彘”。戚姬被害,戚家被剿,为避族灭之祸,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原姓。当今戚姓的人口不多,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省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省东海郡,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省郯城北)。
堂号
戚姓的主要堂号有:“享伦堂”、“三礼堂”、“景文堂”等。
【戚姓宗祠通用对联】
〖戚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源自周姬。——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戚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东海世泽;武毅家声。——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戚氏望居东海郡。下联典指明·戚继光,抗倭英雄,卒谥武毅。
系承林父;源始濮阳。——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春秋卫大夫孙林父食邑于戚,为戚氏的得姓始祖。
名扬坚素;惠及困穷。——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北宋初楚丘人戚同文。下联典指宋代楚丘人戚舜臣。
练兵纪效;妙舞折腰。——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下联典指西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
家藏三礼;国裨一心。——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南朝梁·戚衮。
荣封七代;礼义十篇。——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戚勰,封侯传七代。下联典指晋·戚寿,著《杂礼义问》十卷。
〖戚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抗倭盛名远;防海功德高。——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笔长五丈宜画水;室有千册好描图。——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画家戚文秀。下联典指元代道学家戚崇僧。
孟诸诗集尚信义;婺贤文轨扶忠良。——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下联典指明代监察御史戚雄。
〖戚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官知抚境,善政三条。——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代都尉戚鳃。下联典指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好施睦里,教谕咸遵。——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下联典指宋代诗人戚同文,楚丘人。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雄风百胜,韬钤定远之精。——佚名撰戚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戚勰,下联典指明·戚继光。
戚姓家族名人
戚继光:(1528~1585?)明代定远人,一说蓬莱人。历官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平倭寇,功最着,总理苏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节制严明,边备修饬,后改官广东,罢归,卒谥武毅。着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等。
戚衮:字公文,南北朝时吴郡(今江苏省)盐官人。祖显,齐给事中。戚衮于梁代撰《三礼义记》,值乱亡失,著有《礼记义》四十卷行于世。
戚仲:宋代画家,画院祗候。画山水平远颇工,常于画上反手题其名字。
戚夫人:汉高祖的宠姬,故又称戚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戚同文:北宋初与范仲淹所创高平学派。戚同文幼年父母双亡,由祖母带着投奔外祖父之家。当时,邑人杨恶教授生徒,戚同文非常羡慕,来到学舍,见到《礼记》,过目成诵,杨葱十分惊异,即收留为徒,不到一年,毕诵五经,很快即远近闻名。当时正值晋末丧乱,他绝意仕进,思见天下统一,因取名为同文。后来依将军赵直,筑室聚徒,讲学于眼阳(今河南省商丘),求学之人,不远千里而来,络绎不绝。高平范仲淹亦闻名而至,依之为学,继而授徒传业,其学更为繁盛,遂形成高平学派。
戚延龄:明万历年间考中岁贡后,任顺天府蓟州平谷县知县。在任多年,为人正直,体恤民情,后升任蓟州知州。
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省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
中医传承国学经典
一、神奇的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理念。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中医的治疗方法
国学 109 -
修身持家国学经典
【引】家,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呢?【中】身份象征:家门口的春联上挂上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瞬间提升气质。这句话
国学 243 -
经典国学的影响
**古代智慧传承,国学魅力永恒**中国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经典
国学 238 -
国学经典篇目自选
精彩纷呈的国学经典中,有哪些篇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论语》:我们不妨从《论语》开始。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所辑录而成。《论
国学 80 -
列子译注国学经典
一、列子的身份很多人都知道列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列
国学 161 -
经典国学配乐曾国藩
一、曾国藩与国学的结缘曾国藩,字子玉,号芙蓉先生,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将国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的一生中,以《曾文
国学 247 -
国学经典圣贤辞
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伟大智慧的结晶。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国
国学 198 -
大槐树国学经典
一、大槐树的底蕴大槐树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槐树的身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御园中的常客,还是许多学府和
国学 240 -
国子监的国学经典
一、国子监:历史与地位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始建于唐代,原本是皇家教育机构,负责选拔和培养官员。国子监已成为我国国学研究的重要
国学 127 -
\"国学经典大班元日\"行业文章
一、国学经典大班元日的背景与概述国学经典大班元日是一项传承中华文化的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学经典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术修养。该活动通常由学校、教育
国学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