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氏
姓氏:闻
拼音:wén
浏览量:313
更新时间:2025-08-19
闻姓分布地区
郡望吴兴郡:三国时吴置。相当今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宣兴一带。
闻姓历史来源
「闻」源出
闻(Wén闻)姓源流纯正,源出有一: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得姓始祖
少正卯(见上)。先秦典籍中有的提到孔子诛杀少正卯,有的则没有记载。这样,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成了后世聚讼疑问。据《苟子·宥坐》曰:“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先)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汝)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云:“(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也就是说,孔子在鲁国由司寇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就杀死当时鲁国的大夫少正卯,理由是少正卯兼有五种恶行,并且在家里聚众成群,鼓吹邪说,哗众取宠,已是小人中的雄杰,所以非杀不可。后来的《尹文子》、《说苑》、《孔子家语》等书,都引用《荀子》的说法,认为孔子杀了少正卯。然而,南宋朱熹认为,孔子并没有杀少正卯。此说一出,许多学者表示赞同。其主要理由是:一,诸子百家著作中寓言居多,不足为信。成书早于《荀子》的《左传》、《国语》、《论语》、《孟子》等,都没有提到这件事,而且《左传》、《国语》往往对孔子有所诬罔,也不提此事,可见历史上没有孔子诛杀少正卯之事。二,孔子代行宰相职务才七天,以一个大夫的身份去杀掉另一个大夫,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三,孔于提倡仁,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当鲁大夫提出“杀无道以就有道”的想法时,孔子表示反对。杀少正卯一事,与孔子的一贯思想不相吻合。上述两说各自成理,流传至今。那么,孔子究竟有没有诛杀少正卯呢?学术界对此事的真伪,争论热烈,各执己见,双方都有相当多的论据,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迁徙分布
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很有名的学者叫作少正卯,讲学做学问,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人,被称为“闻人”(闻在古汉语里是闻达,出名的意思)。他的后代以他为骄傲,就以“闻人”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闻人氏。后来闻人氏把姓氏简化为闻,世代相传,就形成了闻这个姓氏。又据《风俗通》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古籍记载,闻姓本是闻人之后,后改单姓为闻。由此可知,单姓的“闻”与复姓的“闻人”姓,实际上是一父所出的同一家人,不过是先有闻人氏,后有闻氏罢了。换名话说,闻姓是从闻人氏分支出来的。那么,闻姓是在可时而来的呢?据考证推测,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因为,翻遍有关史册,在此之前未有闻姓的记载和活动足迹。望族居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一带)。另有一支是单字闻姓,文天祥(护国公)军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人从江西吉安迁居至湖北省浠水(麻城)市,并改文为闻,与南方闻人氏不同的是此支后人比较高大。“闻”氏由“文”改来的说法最早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第一次修撰的《闻氏宗谱》:“吾姓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庐陵。宋景炎二年(1277年),信国公军溃于空坑,始祖良辅公被执,在潜逃于蕲之兰清邑,改‘文’为‘闻’,因家焉。”这里所说的信国公就是文天祥,而蕲则是今天的湖北省浠水县。700多年来,闻家宗谱都采纳此说,闻家人也都自认为是文天祥后人,闻一多研究界也大多承认了这个说法。然而,1992年,《闻一多传》的作者闻黎明以史学研究者的严谨态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质疑。他说:“这种说法很难考证,且记载时间去事500年(1277年-1781年)”,“宗谱所言确否,尚待证实。”因为“闻”本来也是一个姓氏。这个问题,闻一多本人也产生过兴趣。他在清华读书期间曾想撰写一篇《闻氏先德考》,但终因资料不足,只在日记中写下了“不得其详”这样一个没有结论的结论。
【闻姓宗祠通用对联】
〖闻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闻人;望出吴兴。——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闻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权操虎节;化洽象山。——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德清人闻良辅,才干与品行都出类拔萃,洪武年间任监察御史,后历官大理少卿、广东按察使。曾出使暹罗(今泰国)。下联典指宋代人闻韶,官象山县知事,对百姓普及教化,贤能称第一。
居仁孝友;莅政勤民。——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鄞县人闻璋,字廷实,继承父亲闻可信敦厚善良的遗风,家庭富裕,凡向他借贷,无不答应,即使有不还的,他也不责怪,再借还给。居家孝友恭俭,人称“笃行君子”。下联典指闻璋的孙子闻泽,字美中,正德年间进士,历官兵部主事、江西布政司参议。曾因谏武宗南巡而受杖刑。居家孝友,为官忠勤,人们都说他能继承家中世代相传的美德。
文章名世;直谅敷陈。——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批宋·闻见昌。下联典指明·闻克祈。
〖闻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门人有高弟;耳鼓容雅声。——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闻姓“闻”这字的析字联。
兄弟两进士;父子皆仁君。——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闻泽、闻渊兄弟二人(鄞县人),皆举进士。下联典指明代名人闻璋,鄞县人,秉承其父可信之风,宽厚坦夷,时人称为“笃行君子”。
〖闻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遥看北斗挂南岳;常撞大吕应黄钟。——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闻一多自题联。
〖闻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华国文章,姓字标题雁塔;问政得失,直亮殿奏龙墀。——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代名士闻见昌事典。下联典指代名宦闻克新事典。
自始迁灵,三百余年绵葛藟;由明而后,一十七世绍箕裘。——佚名撰闻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安徽省固镇县县城闻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闻氏由河南固始迁来(固镇明清时为灵璧县地)。“葛藟”,比喻枝叶繁茂,能庇护本根。下联典指自明代以来,本支闻氏已历十七世。
-
中医传承国学经典
一、神奇的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理念。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中医的治疗方法
国学 109 -
修身持家国学经典
【引】家,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呢?【中】身份象征:家门口的春联上挂上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瞬间提升气质。这句话
国学 243 -
经典国学的影响
**古代智慧传承,国学魅力永恒**中国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经典
国学 238 -
国学经典篇目自选
精彩纷呈的国学经典中,有哪些篇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论语》:我们不妨从《论语》开始。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所辑录而成。《论
国学 80 -
列子译注国学经典
一、列子的身份很多人都知道列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列
国学 161 -
经典国学配乐曾国藩
一、曾国藩与国学的结缘曾国藩,字子玉,号芙蓉先生,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将国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的一生中,以《曾文
国学 247 -
国学经典圣贤辞
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伟大智慧的结晶。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国
国学 198 -
大槐树国学经典
一、大槐树的底蕴大槐树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槐树的身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御园中的常客,还是许多学府和
国学 240 -
国子监的国学经典
一、国子监:历史与地位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始建于唐代,原本是皇家教育机构,负责选拔和培养官员。国子监已成为我国国学研究的重要
国学 127 -
\"国学经典大班元日\"行业文章
一、国学经典大班元日的背景与概述国学经典大班元日是一项传承中华文化的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学经典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术修养。该活动通常由学校、教育
国学 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