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氏
姓氏:晋
拼音:jìn
浏览量:355
更新时间:2025-08-19
晋姓分布地区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虢郡:亦称虢国、虢州。原为周姬姓国,春秋时期有三:东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后为郑国所灭;西虢或在今陕西宝鸡一带,为秦国所灭;北虢国在今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一带,为晋国所并,然后置弘农郡。
晋姓历史来源
晋(Jìn )姓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典籍《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晋史,4.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制晋围工匠,属于以兵器名为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3.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制晋工匠,属于以祭祀器皿名为氏。
得姓始祖
唐叔虞。根据《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十三个儿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父继位之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传到二十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古代晋国,西周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春秋时晋文公当政之后,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政权逐渐旁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他的子孙就是以晋为姓。故晋氏后人奉唐叔虞为晋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晋氏或是古老的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五十八位门阀,望族出平阳郡、虢郡。晋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晋姓源出于姬姓。西周初年,位于今山西省翼城的唐与朝廷对抗,被周成王派军伐灭,成王封其弟弟叔虞于此地,负责管理遗民事务,叔虞之子燮父即位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其子孙中就有以国名为姓的。晋国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也强盛一时。春秋末年,晋国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国君被赶至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其子孙居住于此,所以后来在此地,也就出现了晋氏。据《姓纂》载,周叔虞封于唐,传至子燮父,徙居晋,称晋侯,其子孙以国名为姓,称晋氏。山西省晋姓按姓氏人口统计,晋姓居全省第118位。据《姓氏考略》载,晋姓望族出于平阳(三国魏置郡,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虢郡(汉置弘农郡。隋废郡为弘农县,属陕州。隋末复置郡。义宁元年,改为凤林郡,仍于卢氏置虢郡。武德元年,改为虢州,改凤林为鼎州。贞观八年,废鼎州,移虢州于今治,属河南道。开元初,以巡按所便,属河东道。天宝元年,改为弘农郡。乾元元年,复为虢州,以弘农为紧县,卢氏、朱阳、玉城为望县。天宝领县六,户二万八千二百四十九,口八万八千四十五。西至京师四百三十里,东至东都五百五十三里)。今安徽省的全椒县,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曹县,陕西省的韩城市,贵州省的赤水县,湖北省的襄樊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广东省的东莞市等地,均有晋氏族人分布。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虢国堂:以望立堂,亦称虢州堂、虢郡堂、弘农堂、灵宝堂。
廉洁堂:资料有待补充。
贞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云南、贵州、四川晋氏字辈:“之康晋声玉世友其德廷运光华良兆荣绅方维安绪必达恒新天锡蕃庶鹏举鸿超葆谟培烈材毓贤招同宗炳耀学显名标昌隆嘉瑞桐荫恩膏”。安徽全椒晋氏字辈:“明元圣青松翠绿广梧桐”。
晋氏一支字辈:“尚纯培龙兴敦本起瑞祥”。
-
中医传承国学经典
一、神奇的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理念。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中医的治疗方法
国学 109 -
修身持家国学经典
【引】家,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呢?【中】身份象征:家门口的春联上挂上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瞬间提升气质。这句话
国学 243 -
经典国学的影响
**古代智慧传承,国学魅力永恒**中国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经典
国学 238 -
国学经典篇目自选
精彩纷呈的国学经典中,有哪些篇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论语》:我们不妨从《论语》开始。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所辑录而成。《论
国学 80 -
列子译注国学经典
一、列子的身份很多人都知道列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列
国学 161 -
经典国学配乐曾国藩
一、曾国藩与国学的结缘曾国藩,字子玉,号芙蓉先生,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将国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的一生中,以《曾文
国学 247 -
国学经典圣贤辞
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伟大智慧的结晶。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国
国学 198 -
大槐树国学经典
一、大槐树的底蕴大槐树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槐树的身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御园中的常客,还是许多学府和
国学 240 -
国子监的国学经典
一、国子监:历史与地位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始建于唐代,原本是皇家教育机构,负责选拔和培养官员。国子监已成为我国国学研究的重要
国学 127 -
\"国学经典大班元日\"行业文章
一、国学经典大班元日的背景与概述国学经典大班元日是一项传承中华文化的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学经典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术修养。该活动通常由学校、教育
国学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