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氏
姓氏:柴
拼音:chái
浏览量:317
更新时间:2025-08-19
柴姓分布地区
汉置平阳郡,现在山西省临汾市。
柴姓历史来源
「柴」源出:
1、春秋时期,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2、也与林姓同宗。原因一说是隋末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为宋郑王之后,即后周皇帝之后,尊文财神比干和林士弘,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
迁徙分布
一、现将山东省烟台市离休教师柴文清所著的《中华柴氏宗谱》一书中的关于柴氏家族新时代“辈”字口诀公布如下:春夏秋冬天,岁满又开元。炎帝因水姜,繁增伍仟年。四岳佐尧舜,伯夷秩宗官。功封吕建国,兴周尚威显。正卿敬仲奚,维权立齐桓。儒师学生高,仁义礼孝全。再传名为举,复作新标记。汉武唐绍业,世荣更英杰。祖德根基远,泽民历代赞。华众同仰颂,光辉照宇环。期盼来者贤,永铭续谱篇。(后两句可作期待语用)1、柴姓诞生迄今的世代如何计算根据本谱第20页上有关资料的计算,可知柴氏诞生至今约两千五百余年。根据古时“30年为一世”“父子相继为一世”的传统计算,正好排满82世。
二、本谱所定的100个辈字的使用方法1、以始祖柴举作为百字之首的“春”字为根基,往下依次按字论世系、排辈份。2000年已尽82世。正与百字中的82字“德”相对应。以2000年划一界限,从2001年1月1日起,全国各地柴氏族人所生子女为83世,均以百字中的83字“根”字来命名,以求全国柴氏世系的统一。2、对于某一家、某一村和某一小范围内辈份清而不乱的柴氏人,迂到老侄少叔或年龄相同而辈份不同者,到2001年,最晚的一辈可按83世而用“根”字命名。比此高一世的可用“德”字,高两世的,可按81世用“祖”字命名,依次上推来解决。
三、《中华柴氏宗谱》里公布的百个辈字是供读者讨论的初稿,经过一年多来山东、江苏、河南、北京等地柴氏代表们反复商讨、修改,最后定稿、发出,望认真贯彻执行,以完成柴氏家族新世纪统一世系的大业!是幸!
四、根据《慈溪余姚家谱提要》:柴:士佳切,平,佳韵。单姓。《通志》:“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千家姓》:“平阳族。”
-
中医传承国学经典
一、神奇的中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治疗理念。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人体视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强调“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中医的治疗方法
国学 109 -
修身持家国学经典
【引】家,是每个人生活的起点,修身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如何将国学经典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呢?【中】身份象征:家门口的春联上挂上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瞬间提升气质。这句话
国学 243 -
经典国学的影响
**古代智慧传承,国学魅力永恒**中国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古代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对现代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经典
国学 238 -
国学经典篇目自选
精彩纷呈的国学经典中,有哪些篇目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论语》:我们不妨从《论语》开始。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后人所辑录而成。《论
国学 80 -
列子译注国学经典
一、列子的身份很多人都知道列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化名人,被誉为“道家学派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列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列
国学 161 -
经典国学配乐曾国藩
一、曾国藩与国学的结缘曾国藩,字子玉,号芙蓉先生,是清代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并将国学思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的一生中,以《曾文
国学 247 -
国学经典圣贤辞
一、为什么要学习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伟大智慧的结晶。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国
国学 198 -
大槐树国学经典
一、大槐树的底蕴大槐树作为一种特殊的植物,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槐树的身影。它不仅是我国古代御园中的常客,还是许多学府和
国学 240 -
国子监的国学经典
一、国子监:历史与地位国子监,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一,承载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始建于唐代,原本是皇家教育机构,负责选拔和培养官员。国子监已成为我国国学研究的重要
国学 127 -
\"国学经典大班元日\"行业文章
一、国学经典大班元日的背景与概述国学经典大班元日是一项传承中华文化的活动,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国学经典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术修养。该活动通常由学校、教育
国学 225